在上一节中,我们讨论了如何利用心理暗示和特定的武术技巧激发自己的潜力,提升自信、应对挑战。我们探讨了通过角色定位与武术相结合,克服自我怀疑的方式;也分享了如何通过与竞争者互动来提升自己,互补短板;此外,还提到了在任务开始前通过小挑战来热身,让自己顺利进入状态。
这一节的重点是如何提升生活与工作中的效率,看看顶尖运动员们是如何提升效率的。
### 启动自动化思维,摆脱拖延症
拖延,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,其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大脑在决策时,总是会考虑许多潜在的意外因素,从而导致我们迟迟无法做出决定。大脑似乎并不喜欢我们给它问题,而是更喜欢我们直接给它答案。
为了对抗拖延,奥运冠军有一个小秘诀:给大脑设置明确的“自动程序”。即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,立即执行某项任务,不需要思考是否要做、怎么做、什么时候做等问题。通过设定规则,直接让大脑按照预定程序执行任务,避免拖延。
比如邓亚萍的英语学习经历:24岁退役后,她进入清华大学,英语成了她的一大障碍。当时她几乎零基础,但她决定下定决心攻克它。于是,她为自己制定了每天14小时的学习计划,每天早上5点起床,背单词、听力练习,晚上复习到深夜12点。
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,但邓亚萍不仅坚持下来,而且坚持了三年。她的秘诀是什么?就是给大脑设置了固定模式:一坐到书桌前,就要先背20个单词。这种强制性执行的方式让她的英语水平迅速提升,最终顺利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。
邓亚萍成功的关键就在于,她通过训练大脑,形成了自动化反应,一坐到书桌前,背单词就成了习惯,不再需要任何思考。
而这种“执行意图”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。研究发现,大脑擅长执行明确的指令,一旦给出指示,大脑就会自动执行。通过设定明确的场景规则,执行任务,就能消除拖延。
### 微习惯:轻松告别拖延症
除了设定自动程序,克服拖延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培养微习惯——通过拆解大目标,采取小行动,逐步完成。
展开全文
这一理念源于美国作家斯蒂芬·盖斯,他通过培养微习惯,成功改变了自己天生的懒散性格。比如,他从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开始,慢慢地实现了自己的减肥目标,并且在两年内成功塑造了理想身材。
微习惯的关键在于把复杂的大目标拆解成小步骤,每次只做一小件事。例如,想要培养读书习惯,可以从每天读一页书开始;想学英语,可以从每天记两个单词开始。这样的小目标容易完成,不会给自己带来负担,也能带来不断的积极反馈,从而打破拖延症。
日本田径运动员山本田一,曾在1984年东京马拉松赛上获得冠军,打破了非洲选手的垄断。他的成功秘诀之一是把整个比赛拆解成一系列的小目标:沿途的标志物成为了他的“征服目标”,每完成一个目标,他就得到了一种成就感,激励自己继续前进。通过这种方式,他能够轻松跑完整个赛程,充分体现了微习惯的威力。
### 增强专注力,提升效率
拖延症的背后,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,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事时容易分心,导致效率低下。
美国射击队的选手们做了一个小练习:在训练结束后,他们会集中精力听自己的呼吸,观察吸气与呼气的过程。通过这个练习,他们可以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,避免分心。普通人通常只能专注30秒,而顶尖选手能够做到5分钟以上。
为了提高自己的专注力,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:
1. **列出“不要做”的事物清单**:不仅要列出今天要做的事,也要明确列出不该做的事,如不刷手机、不分心等。这样能帮助自己更加专注。
2. **主动分心**:当做简单或枯燥的事情时,我们往往会走神。此时,可以适当放松,停下来做点其他事情,甚至出去走走,帮助大脑恢复活力。
3. **挑战更复杂的任务**:当发现自己效率低下、注意力无法集中时,不妨暂时中断当前任务,去做更复杂的工作,刺激大脑进行深度思考,从而提高专注力。
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减少拖延,提高效率,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集中精力、完成任务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